案例呈现:
新学年开始的时候,丁磊来到我班上报到,那孩子来自离异家庭,家里没有人管,坏习惯一大堆,他的“历史”我早有耳闻。
同事私下委婉地跟我说,这样的学生要是留下来,不仅影响一个班的纪律,还会影响班上所有任课老师的教学考核……
可是我留下了他。
丁磊果然不是一盏省油的灯,好在班上其他学生的心思都在高考上,而我又跟得紧,所以他对整个班的影响还不算大。
日子就这样过去了一个月,他也算是,够了,在没有找到新的事情做之前,他开始趴在教室的桌子上睡觉。
我找他谈过,但是谈话似乎对他意义不大。
“找个借口,逼他走。”先前劝过我的老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我还是坚持留下他。
而就在这时,因为他和他爸爸斗气,他竟主动要求离开了。
孩子站在教学楼的走道上,等他爸爸来接他。
“让他走吧,强留下来也没有意思。”这次劝我的已经不是一个人了,虽然他在班上没有闹出什么名堂,可是,有谁会喜欢一个不学习的孩子,更何况还是在重点中学高三阶段。
楼道上,不知情的他还在得意着。
只是在看到我出现的那一瞬间,他显得有点慌,不过很快他就镇定下来了。
“你真的想走吗?”勺呦蛩。
“我……”他把脸侧向了一边。
我懂了,他说要走,其实只想吓吓他的爸爸。
“把书放在教室吧,先学着,等你爸爸来了再说,再或者,如果以后真不愿意读书了,说走也不迟的。”我说。
回到办公室,我给他爸爸打了电话,把我看到的情况告诉了他爸爸。
“老师,学校那边就全交给你了。”他的父亲很感激,他答应我不来了,“这孩子,从小跟着我,没有妈妈在身边,惯坏了,现在我拿他也没有办法。”做父亲的这样对我说。
“你这样做不会后悔吗?”有老师好心地提醒我。现在有哪位家长不看学校的升学率呢?又有哪个学校不抓升学率而愿意把精力放在一个明明就不想学还要捣蛋的孩子身上去呢?
那孩子留下来了,但他并没有因为我给了他阶下而感激我,虽然他很聪明,但他仍然不爱学习。只是,细心观察之下,我发现,留下来的他对我的态度似乎有些改变了。
一年一度的征兵工作开始了,他告诉我他要去参军,但是他爸爸不准。
“您让他去吧,不要否定他的自信”我在电话里这样对他爸爸说。
他去了,很快又回来了,因为,人家不收城镇户口却没有高中毕业证的孩子。
他回来其实是在我的意料之中的。
招飞的消息来了。
他告诉我他要去报考空军,他要报名体检,但他爸爸叫他别去,因为空军要求的条件高,他不相信自己的儿子能考上。而且他爸爸认为,即使他的儿子体检没有问题,成绩也过不了的,所以他爸爸非常不支持他报名体检。
他告诉我他爸爸说的这些话的时候,有些不嫫。
“他凭什么这样看我呢?”他对我说。
“您让他去吧,不要否定他的自信。我相信他。”他站在我身边,面无表情地听着我在电话里这样对他的爸爸说。
他回来了,在体检的最后一关,他被淘汰了
“我哪儿也不去了,我要高考。”他对我说,一脸坚定。
这次回来他变了很多。在对我说完这句话后,他静静地坐在教室里看书。我发现,我和他其实是有交流的,虽然我们没有坐下来慢慢地谈,可是,他已经接受了我和我的要求
高考到了,看着他走进考场的瞬间,我笑了。
那个夏天,一个让老师从来没有想到会考上大学的孩子竟考上了大学!
填志愿的时候,他爸爸带着他来到了我的办公室。
“老妫还是请你看看孩子的志愿填得怎么样。这孩子,相信你的话。”做父亲的眼里充满掩饰不住的喜悦,而他却带着羞涩躲在父亲的身后,不敢看我。
“今天怎么和以前不一样了?”我笑。
“老师,孩子觉得对不住你呢。给你添了那娑嗦榉场!
……
天空一片晴朗,阳光下,父子俩愉快地离开了学校。
对比案例:
那是一年秋天,刚开学不久,一个孩子经常打架、赌博、偷东西……已经没有班主任想要他妫校长毅然做出决定,把这个烫手的山芋交给了刚分配到这所学校的我,由我这个新班主任负责管他。
对小宇,我是真的尽力了,我把我仅有的、虽然不多的余粮给过他,不止一次苦口婆心地教育他,有好几次为了他甚至忘记了吃晚饭……
好几次他交给我保证书,但老毛病总是一犯再犯。
按照规定,学校决定把他开除了。
三天后,孩子的父亲从山上下来,接走了他。
我觉得,对小宇,我已经做到问心无愧了,毕竟,该为那孩子争取的我都已经为他争取过了,该对那孩子说的话,我都不止一次对他说过,作为一个新老师、新班主任,我能做的就只有这么多了。
可多年以后,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知道了小宇的近况:他已经到了成家立业的年龄,却因为一事无成连家也安不上;他本打算出去事情做的,可是因为连职校都没有毕业竟找不到一个合适的工作,他还是那么瘦小,家庭的贫穷让他和高大健壮永远无缘……
我想起了那个下着小雨的下午,想起了小宇的父亲打着赤脚来接他离开的情形:
办公室里,德育主任在对宇的父亲简单地介绍着情况,而我在悄悄观察这个不称职的家长,从小宇来学校读书到现在,他就没有来学校看过小宇一次。现在他终于来了,却已经是小宇被学校宣布了处分决定后的第三天下午了。
“你今天就把孩子带回去吧。”学校的德育主任终于把那句说了出来。
小宇的父亲抽着旱烟,脸通红。他看着向一旁低着头的小宇,良久,他站起身来。我原以为他会在众人面前大闹一场,但是没有。
事情似乎进行得比我们想象的要顺利许多。就在那时,做父亲的对着我们深深地一鞠躬,着就拉起他的儿子,走出了办公室的大门。
那瞬间,我试图追出去,毕竟是我的学生,我觉得不忍心。
门卫室,小宇的父亲正把不知什么时候已经放在那里的烂草席背在了肩上,那床烂草席我认得,是小宇住校用的。看来,在知道子所做的一切的时候,做父亲的就已经有了带走儿子的心理准备了。难怪刚才在德育处的办公室里一切都进行得那样顺利。
天上还下着小雨。
“走吧。”做父亲的板着脸对儿子说,我看见小宇怯怯地在他父亲的注视下提起了放在草旁边的简陋的行李。
就在那瞬间,小宇的父亲在无意间的一转身里看到了我。
我张了张口,却不知道该对他说什么了。
小宇对着我深深地一鞠躬。我知道,他是真心在感激我曾经对他的好。可是此刻,这样对我行礼,却让我有些尴尬。
站在那里,我心里说不出是什么滋味。有一瞬间,我好想叫住他们,可是,我知道,既然学校已经做出了这样的决定,我也帮不了他们。再说,即使小宇真的可以回来,谁又能保证他就能改好呢?
走了。”他回头对他的儿子说,“老师,我们走了。”他再次回过头来,对我说。
父子俩的身影消失在学校的大门外,等我拿着伞追出校门的时候,早已经不见他们的身影。
雨越下越大了,校门外已经看不到任何人了。我想,我已做到问心无愧了,也没什么遗憾了。
小宇父亲脚上那双草鞋在我的眼前晃动着。
此时此刻,只有当自己已为人母,是老教师的时候,我才终于意识到,自己当年犯下了怎样的错,是的,当年那孩子,我也许已经做到了问心无愧,可,我本来还可以为他做更多的,现在想想,当年那位父亲,该是在怎样的痛苦与无奈中到学校把自己不听话的儿子领回家去的……
“他爸爸没有出去找事做?”我希望可以换个话题。
“找什么事呢?也得有人指条路不是,再说他家还有老人,就是想出去也没有办法走出去啊。”
“那,他当时,每周能给孩子多少生活费呢?”
“听说是5毛。”
“5毛?”这是我完全想不到的。虽然那个时候我班上有不少的困难学生,我多次把自己供应粮给过他们,可是,我竟不知道这其中竟还有这样的一个孩子,这孩子是我最不喜欢的孩子中的一个,也是我从来就没有想过要深爱他,要尽量去帮助他的孩子!
“他爸爸,也……我记得小宇在学校的时候,他爸爸一次也没有来看过他。”
“他爸爸对他已经不错了,吃的饭是自己家种的粮食,剩下的钱就可以每天再买一份菜。”和我闲聊的人继续对我说,“你怪他爸爸不来,他能来吗?家里那么多的事,再说,从那地方下山来一趟学校,要天不亮就起身呢。”
“没有车吗?”
“有是有,不过不能直接到那里,要走好久的路呢,再说就是有,谁愿意坐呢,能省一个钱是一个嘛。”
我曾经还怪过这个做父亲的不关心自己的孩子,曾经以为小宇父亲下午才到学校是故意的,多年以后,我终于明白,我们都错怪了他P眼前,再次出现的,是当年父子俩在雨中离开的一幕。
要是那天小宇可以留下来多读一点书的话,他现在会不会有另外一种人生呢?
不是这位家长的出现,我永远不会知道,年轻时的我,到底做错了什么,而现在,我已经不可能为P孩子做些什么了,我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对我现在的学生好一点,再好一点,不仅做到问心无愧,还要做到即使真的是问心无愧了,我还要为他们尽我的全力付出。
王晓春读后感:
这类文章我见过不少,内容大同小异,要表达的主题思想则相同:不管什么样的问题生,继续上学肯定比退学好,留下来肯定比回家好,让他离开就是放弃,教师如果有伟大的师德,就应该不顾一切地爱他,教育他,而最后,又总能创造奇迹。
可惜的是,这种观点虽然能找到例证(任何观点都能找到个别例证,这不新鲜),但是苄┳髡叽永疵挥懈嫠呶颐牵您的案例所反映的成功,是个别现象,还是普遍现象。他们更没有告诉我们,在现实的学校生活中,究竟有多大比例的老师认可和实行了这种策略。所以我说,这种观点不科学,没有统计学的证据,不应作为正确的专业思想来推介。
懿∪说较匾皆嚎床。县医院检查之后告诉病人:“我们这里的条件治不了您的病,请到大医院去。”这是不负责任吗?这是放弃吗?这是缺乏医德吗?都不是。这不但是科学态度,而且正是负责任的表现。学校也一样。教师素质不同,学生问题程度不同,有些学生确实严重到了学校无法教艿某潭龋ㄒ话闶侵囟任侍馍,中学居多),教师即使拼老命去教育,大家焦头烂额,也不会有什么效果,这种案例显然比例更大一些。这种情况下,让学生转学,上特殊学校,休学,退学,甚至开除,难道不对吗?这根本不是问心有愧无愧的道德问题,而是个科学问题,实事求是问题。
再说,问题生不是孤立的个人,他生活在集体中,他的问题如果确实非常严重,会扰乱全班甚至学校的。你对那些无缘无故被扰乱的学生负责不负责?好学生,老实巴交的学生,凭什么要做问题生严重破坏纪律的牺牲品?教师,尤其是班主任,首先要对全班负责,其次才是对每个问题生负责。当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发生矛盾的时候,如果想尽办法仍无法兼顾,他只好选择先照顾集体。国家允许学校制定停课、休学、纪律处分乃至开除等法规,就有这样的考虑。上述第二个案例的学生是被开除的,作者没有说明是职校还是高中,我也不知具体情况,敢说这个处分决定是对是错,但是,仅从这个学生被开除后境遇不好就证明不该开除他是不够的,至少还应该问问他离开学校对他们班集体,对学校是否有好处。不能只讲一面理。非典流行时,有关人员是要隔离的。被隔离者的处境难道不值得同情吗?他们被剥夺了若干自由,多不人道呀但谁都知道,这是必要的。按本文作者的逻辑,国家根本就不该允许教育部门开除学生。作者大概相信“没有教育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然而这种说法只不过是励志口号,并非科学结论。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一方面人们在文章中大唱高调,不放弃放弃永不放弃,另一方面在现实的教育实践中,人们却变本加厉地把“差生”挤走,把高分生尽可能捞到自己的锅里来。二者相映成趣。事实上前者已经变成了后者的遮羞布。“永不放弃”、“只有问心无愧远远不够”这类高调,掩盖着事实上的教育不公;少数人死心眼地拼老命与差生较的做法,掩盖了更多教师对差生的“挤走”政策。想如此用一个极端的做法平衡另一个极端的做法是不行的,注定会失败。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实事求是。要诊断,要有真正内行的专业人员对个别学生的情况进行论证和评估。该留下的,不可挤走;该请走的,也不可拼命挽留,死要面子活受。需要的是科学。不要逼着教师做他们事实上做不到的事情,否则他们就会被压成心理病人,而教师成了心理病人,对学生的影响可想而知。
这两个案例像故事,听起来都很动人。这类文章很多,与其说是专业讨论,不如说是文学作品,煽情之文。这种文风已盛行多年了,成了顽症,令人忧虑。如果继续让这类作品充斥教坛(注意这里是教坛,不是文坛),则我们的教育只能与科学渐行渐远,只能与教育实践日渐脱离,而教育者所写的文章,就只是好看的宣传品了,没有多少学术价值,或者干脆就是学术垃圾。而教师阅读这样的文章,听这类报告,虽然一次次地被感动,却无法真实地提高专业能力,等遇到实际问题的时候,领导无法指望教师的专业能力,只好靠调门越来越高的师德鼓吹和越来越死板繁琐的检查评比手段来推动工作,形成恶性循环。多年来我们周围的情形,不是大抵如此吗?走出这个怪圈,我寄希望于科学,希望于实事求是的专业研究。
作者回信:
王晓春老师的点评深刻而且中肯。王晓春老师的看法很前卫,“教师,尤其是班主任,首先要对全班负责,其次才是对每个问题生负责”“‘没有教育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种说法只不过是励志口号,并非科学结论”这些观点都很有前瞻性,代表了老师们的心声,我很赞成。王晓春老师敢于直言不讳,真诚地提出自己的看法,为教育的弊病呐喊,也让我们看到了教育界的希望。
我们已经有了像王晓春老师一样为我们的教育顽疾而大声疾呼的长者,也应谟性诮逃顽疾还没有彻底根除前,尽我们的力量为每个孩子尽可能做得更多的战斗在第一线的老师。我觉得,这只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王晓春老师是站在专家学者的角度来看问题的,而我,是从一线教师的角度来看问题的。
教育的无奈与责任有很多本是全社诘模社会﹑家庭和学校三者都有份的。可是,现实生活中,责任的最后承担者却只落在了老师和家长身上,这是我们为师者的无奈,也是我们做家长的痛苦所在,可是,我们能够因为这样就放手不管吗?
王晓春老师说的,是已经完全确定留下来对孩子对学校都谟腥魏我庖宓暮⒆樱或者是学校完全无能为力的孩子,这样的孩子本就没有留下来的必要。而我说的,是还可以留下来的那些孩子。当然,我们毕竟不是专家,我们做老师的,没有一个确定的标准去衡量这个孩子该不该留在这个学校这个班级,但是绝大部分问题学生毕竟不是十恶不赦的坏冢教师如果有伟大的师德,如果一个孩子留下来,只要我们多尽一份力,再多尽一份心,又不会过多地影响到其他孩子的成长,我们为什么不能把他留下来而要把他推向社会呢?
教育的本质不仅仅是教给我们的孩子以知识,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教给他们美好的品诤妥鋈说牡览恚哪怕为师者做得不是很好。我们这样做,也许不一定让他们都考上大学,但是,他们至少不是这个社会的遗弃品,不是这个社会的劣质品。我相信,这也正是王晓春老师心里真正期盼的教育,是我们老师心里真正期盼的教育,虽然,今天我们的教育还不能像我们期望中的那凇
诚然,我们是有面对“鹅卵石孵不出小鸡”的无奈,可是,谁能说在被赶出校园的孩子里就没有爱迪生?没有瓦特?如果我们的努力,能改变一个孩子的命运,甚至改变一个和这个孩子血脉相连的家庭、家族的命运。那我们的努力也是值得的。就像我案例里诹礁龊⒆樱生活中,难道这样的孩子还少吗?
案例中的两个故事都是真实的,一个是年轻时的我在重庆江津贾嗣教书的时候遇到的一个来自龙山大山里的孩子,当时不过11岁的职校生小宇,另外一个是我现在所在学校2007年考上大学的高中学生娄某。这些年来谛∮钜恢笔俏倚睦锏耐础U如经历了汶川大地震的人对生命的理解可能和我们一般的人的理解不一样,正如病痛中的人感受到的健康的感觉和一般人不同,现在,在我所负责的班里,没有一个学生被赶走;我确实是在用行动去努力实践着我的观点:面对孩子,我们仅仅是做到了问心无愧,谑凳窃对恫还坏摹
所以,站在这个角度上,我们还是需要高歌精神的东西,但这不该是高调,也不该做成高调给人看,我们做老师的,自己应该对自己,对我们的同事们坚持:面对孩子,我们仅仅是做到了问心无愧,其实是远远不够的。
王晓春老师的点评,让我感触颇深,作为一个普通的教育工作者,我在教育上的观点和看法显然是有很大的不足,感谢王晓春老师在百忙中给我做点评,让我意识到这点。王晓春老师所说“希望于实事求是的专业研究”真的说中了今天教育的要害,也许这也正是我意识上的不足b至少从我的文字里流露出的东西里看,这样的潜意识的东西应该是存在的,一个教育工作者,也只有意识到自己的不足,才能更好地前进,我将反思我在教育中的不足,希望在有生之年可以把我的教育工作做得更好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