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AP手机版 保存到桌面加入收藏设为首页
网站公告

做教育,要守住

时间:2019-04-09 21:59:23   作者:   来源:   阅读:48   评论:0
内容摘要:按语: 董云川,云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教育学博士。快人快语,幽默侠义,活得潇洒。研究教育,视角开阔,不失深度。在“教育与中国未来”30人论坛2010年年会上,直斥中国教育之平庸在于我们对异见的不宽容,引起广泛关注。2011年3月初,《班主任之友》小搅跤来婢汀敖逃的本质到底是什么”访谈董云川教授。期间...

按语:

    董云川,云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教育学博士。快人快语,幽默侠义,活得潇洒。研究教育,视角开阔,不失深度。在“教育与中国未来”30人论坛2010年年会上,直斥中国教育之平庸在于我们对异见的不宽容,引起广泛关注。2011年3月初,《班主任之友》小编刘永存就“教育的本质到底是什么”访谈董云川教授。期间,董老师慧语迭出,兹摘录其中一部分,与读者共享。“我爱教育,爱得无可奈何!”董教授在采访时一脸无奈,却一脸认真与执著!

    对话董云川:做教育,要守住

     刘永存:我在您的第一本书《找回大学精神》的封面上看到一句话:“教育者常常忙于教育别人,而忘记了教育自己。”真是引人深思。

    董云川:这本书的第一版是1998年出来的,当时,中教育界到处都在强调要改革,要适应新形势,教师队伍要改革,要适应新要求。于是,大家一窝蜂地搞创新、拉大旗、树理念,轰轰烈烈的背后,很少有人理性地思考:我们在努力适应新形势、适应新要求的同时,我们自己在哪里呢?我们做教育的人大多忘掉了自己。道家说,只有自知的才能知人。如果一个教育者无法自知、自明,你如何引领受教育者通达自知、自明的对岸?基于这种考虑我才提出这个说法。今天看来,对我们从事教育的人依然有很大的启迪。新课程改革后,我们很多老师的知识体系、观念、能力都跟不上受教育者的需求。然而,许多教育者依然不学习不反思、靠吃老本、靠吃体制,不去教育自己、提升自己,仅靠积累起来的有限经验去教育学生,这是无论如何都无法达到教育的最终目的的。所以,在书中,我在阐述这个观点的时候甚至非常激进地讲道:“教育者如果连自己都教育不了,他还能教育谁?”我知道对于大多数自诩正在辛苦苦为教育奉献和为教育贡献了一辈子的人来说是无法接受的,但深入到教育的本质去思考,难道这不是一个最基本的事实和常识吗?

     刘永存:2010年5月,由中山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著名高校联合主办的“教育与中国未来”30人论坛上,您对中国教育改革谈了自己的看法,引起搜狐、新教育等媒体的高度关注。现在,能不能请您总括地谈一谈中国教育改革面临的问题。

    董云川:首先要声明,中国教育改革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这不可否认。我们今天坐在这里谈缺陷,不是否背杉ǎ而是基于成绩谈发展,就是要扬弃,要继承好的,纠正不好的,使教育不断自我更新,保持强大的生命力。

    中国教育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我个人看来有三样东西必须要守住,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关乎教育最本质的三样东西。第一,要守住“真保坏诙,要守住“静”;第三,要守住“根”。

    刘永存:您所谓的“守住真”具体指什么?

    董云川:在中国搞教育,不论你是教育研究者,还是教育实践者,陶行知是绕不过去的人物,同时,也是必须去亲近的人,我是指亲近他的思想。坦然地讲,我们今天能够得着他的教育思想并在他的教育中实践的人有多少呢?更别说出其右了。他有一句话现在很多校园里都贴在墙壁上,或者刷在装饰栏里,相信大家都知道:“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也好,学也罢,都离不开一个“真”字,而恰是这个“真”字关涉教育的本质,更深一点说,关乎人的本质。然而,我们今天的教育不管是教,还是学,都在远离真。说得狠一点,我们不是在教人求真,而是教人说谎;我们的学生不是在学做真实的自己,而是在学做别人要求我们成为的那个“人”!这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情!

    咱们《班主任之友》是专门针对班主任的专业性期刊。我就拿班主任来举例。我现在担任省政府督学,经常会在各种检查评估报告中发现,各级各类组织对于评估检查的“经验”,我们的老师事先会对学生进行“特别教育”,教育的目的是要他们说检查者想听的话,做检查者愿意看到的事情。但我们很少去倾听学生的心声:他们在说这些话的时候,他们在做这些事的时候有什么感受?当然,这里有教育管理体制的问题,我不是一味责怪老师、责怪一线的班主任,他们很多时候都是迫不得已的。

    这恰恰印证了我们刚才所讲的鼋逃领域里现在太缺乏“真”了,守住“真”是何等重要啊!学生的心是稚嫩的,也是很容易被塑造的。假话说多了,而且,说假话还能够得到肯定,他们便会被假话所迷惑,掉进“假”的窟窿里,不能自拔。他愈学,离真实的自我就愈远。我们愈努力教,我们就愈远离真实的世界。

    但,深思起来,难道我们老师一点责任都没有么?我看也不尽然。我们有没有反思过,哪些“假”其实在我们的手上是可以被制止的,哪些“假”又是我们为了一己之利而强加给学生的呢?

    不要小看了教育中的这些的点点滴滴“假”,它会在多年以后成倍地还给社会,还给这个世界。二战以后,德国的精神支柱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就曾说道:“不成功的教育管理所带来的灾难性后果,一直要影响几十年。”如果从这个意义上去认识的话,不管是教育管理者,还是教育具体实施者都应该好好思考一下,我们如何教育以“真”,鼓励学生在“真实”的场域里追求“真实”的自己,去认识真实的社会和世界。只有带着“真”,这个世界和社会才会更美好。

    刘永存:是啊,中国教育是时候要直面这惨淡的现实,去直面一直以来困扰我们的教育失真问题了。我想,这是一个难的转变过程,需要时间,更需要勇气。

    董云川:黑格尔说,改革需要的是勇气和意志。中国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还有一个艰难的任务,那就是人的现代化。敢于面对真实自我,敢于直面现实是人走向现代化的必备品质之一。没有人是完美的,人间也不可能成天堂,因为天堂到底是什么样子没有人见过。所以,教育的目的恰恰是培养敢于直面现实,直面人生之苦,并在苦之中、不完美之中寻找乐趣,不断超越的人。教育不是要努力培养让自己活在谎言中,并在谎言里不断幻想的人。这是所有教育者都必须明白的。因此,我们作为教育者首先不断自我教育,直面最真实的自我,努力还教育以最真实的面貌。

    在行政权力强力挤压的困境中,最一线的班主任们应该要有勇气在强力与真实之间创造张力,努力保持一种教育所需要的平衡,努力保护幼小的心灵在真实中寻找生命的价值!为教育守住一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刘永存:仔细想想,我们今天的教育在行进的途中与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真”竟然已渐行渐远,不免让人惭愧。当然,我们依然相信,中国教育会逐步回归更真实的自我,因为,我们要想变得更强大,就必须承认真实。也唯有敢于在实中寻找解决各种问题方案的民族才会逐步走向强大!

    您刚才还提到了教育要守住“静”,难道您认为今天的教育很热闹吗?

    董云川:今天中国的教育不是热闹,而是太热闹了。你只要打开每天的网页、报纸,你准会找到各种关于育新理念、教育新思维的报道。教育就像集市,教育者就像小贩,拉扯着喉咙唱高调。这几年,你仔细看看报纸,先进事迹、先进理念、先进实践一件接一件。素质教育炒一波,接下来又是兴趣教育热一阵,再接下来又是自主教育闹一场。一会儿是东边搞出一个模式,一会儿南边就弄出一样板。人们疯了一样从天南地北奔过去学,拿回来套。我的天,我现在都不敢看新闻,眼花缭乱。

    我并不是那么封闭的人,也并不认为教育领域里就不该出新闻。好的事迹、好的做法、好的经验还是需要介绍和推广的。但,教育者必须明白,没有哪种教育模式需经过两三年的实验就能证明它对于人才的培养是何等的有效!我们常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啊。我也看过这些所谓的模式、经验,无非在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方面有了较大的突破。但教育者要明白,学习成绩不等于教育的全部。我们有无顾及到其他?比如,人的情感、人的能动性、人的严、人的自我意识、人的协作和配合?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难的系统工程,是需要人耐得住寂寞的,需要教育者几十年如一日、一载接一载地培养才能实现的事业。而现在所谓的先进经验、先进教育模式就像催生素似的一夜之间疯长出来。真是让人不可思议。

    里有媒体的功劳。一些媒体为了吸引眼球,为了炒作,总要推陈出新,不断翻新花样,以刺激被海量信息弄得麻木的眼球。然而,教育恰恰相反,它是一项慢的艺术,需要身在其间的人以“治大国如烹小鲜”的心态,注入心血与精力,静候花开。如果没有“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闲情逸,哪里会有高品质的教育呢?从这个侧面来看,媒体和教育所崇尚的价值多有出入,因此,他们的结合我并不看好。

    这么多年,我也走过很多学校,到过欧洲、美国、日本,考察过他们的教育。大凡一个好的教育,总是静静地在那儿,就像田野里的花儿,静静吸露吮华,不断生长。而非通过外界的报料才得以成其为模式、样板。我也同很多校长、老师聊过,很多校长很优秀,也很坚定:“考验教育模式成功与否,不是看你的媒体曝光度,最终的评价一定是看学生是否真正受益。学生是否真正享受了教育乐趣,从中获得了对他成长真正有意义的西。”

    早些年,不是有一些著作写得非常好吗?《五十六号教室》中的雷夫先生不就是几十年如一日用心做教育吗?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不也是一呆就是几十年吗?如果不保持一颗淡定的心,如果不能守得住“静”,他们对教育会有那么深感悟?

    一句话,今天中国教育改革不要太热闹,要守住“静”,要让校园安静下来,让学生的心静下来,让老师的心静下来,静静地思考、静静地实践、静静地坚持!

     刘永存:我在您的书里找到这么一句话:“中国教育改革要多做一些ABC的事,而少说一些高大全的话。在当前的教育体制改革背景下,有预谋、有计划地建立一些好习惯比刻意去扭转一些坏习惯更为有效。”教育改革是艰难的,因此,在您看来应该少一些炒作,而多一些习惯的养成。更或者说,应该要学会与媒体保持距离,静下心来做自己的事情,让教育回归“静”的境界。这句话对中国热闹的教育改革场景也非常有启迪意义。

    董云川:是的。事实上,教育不管怎么搞,最后,要回归到“根”。这就是我们刚才讲的教育要守住“根”!

    刘永存:在您看来,什么是教育的赂”呢?

    董云川:教育的根不是政治,也不是经济,而是文化。教育从来都离不开文化。文化的问题一般都涉及两个方面:传承与创新。今天,中国各行各业老讲要创新,要自主创新。其他领域我涉足得少,也不敢妄加评论,但就教育领域而言,我们是“创新掠杏啵传承不足了。当然,我这里的“创新”相信你也听得出来,实际上指的是什么。没有根基的创新那是可怕的。细思一下我们现在的教育,难道不是这样吗?我们那么多的教育创新到底是为了什么?有人反思过吗?有人细思过吗?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教伦苁窃谄涔逃械奈幕基础上生长起来的。因此,传承古老文化中的精华是非常重要的。而我们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对“传承”这个动作研究得太不够,做得更少。我们很多教育决策者虽然口口声声讲要传承,但常常是口惠而实不至。真正到落实层面的时候往往“英雄气短”。

    看看今天的学校,还有多少学生能够握紧毛笔,写一手漂亮的毛笔字?看看今天的学生还有多少能够认识中国传统价值?还有多少人读过沿承了几千年的文化著作?我们不但不去读,还公然扯出理由来,这些东西是毒害青少年!听起来真恐怖。文化的传承到了我们这里变成了毒草!

    自古治学者无不在“我注六经”和“六经注我”之间辗转。任何名著存在的价值都是有限的,但同时也是无限的。说它的价值有限是指我们必须去考虑其时的实际,从中做出有价值的、正确的理解和判断,然后为我所用。说其无限,是指名著中总有一杉壑涤胧贝的精神实质是相契合的,而这恰恰是创新时所需要的。那种一刀切的论断本身就是对传统文化的背离,同时,也宣告了他其实不懂传统文化的内核。一种文化能够传承那么长的时间总有其核心的价值在。而在我们这儿,就被轻易地否定掉了。但是,我们仔细一想,如果否定了这纱统文化中核心的东西,我们的教育到哪儿立足呢?我希望我们的教育回归文化体系,吸其精华,弃其糟粕,不要将精华也当糟粕扔掉了。

    最后,补充说明一下。教育所立之根还在于教育者要时刻保持警醒: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而非制器。换句话说,教育者梢老是怀着这样的念想:“我要将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学生应该成为他自己,成为他自己想要成为的那种人——只要他的成长,他成为的这种人不损害别人的利益,不破坏公共秩序,就必须得到认同和允许。尊重人才成长的多元性是教育应有之义。教育所面临的人是有情感的,如果砂缘朗降摹耙你成为什么”“要把你培养成什么”,即使所培养出来的人学富五车,他依然只是装了五车学识的臭皮囊而已。因为我们抹杀了他作为人的主动性、能动性与自我选择权。另外,教育尤其要注重对学生情感的熏陶。事实上,情感的培育也是教育的最根本所在之一!

    今天我们谈的方向是教育,可能有些人会认为与班主任的工作不相符。但我要真诚地与班主任朋友们说一句,班主任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如果你们没有大气魄,没有大的教育情怀,只就事论事,只就管班而管班,那你的班主任工作可能就会出现偏差。也许你努力得越多,你越辛苦地劳动和工作,你离教育的距离就越远。愿所有的班主任朋友们都能时刻保持反思教育的勇气,以独立的人格去面对我们的学生,还他们以“真”的教育、“静”的教育、有“根”的教育。同时,也祝愿我们的教育明天会更好!

    归纳一下,其实就将教育做简单一点,沿着其本质规定性做下去,用心去做,一定会有教育智慧的生成。沐浴智慧的阳光,我们的教育将更加绚丽多姿!

    刘永存:感谢董老师在百忙之中接受我们的专访。谢谢!


相关评论
地址:达州市经开区105号 联系电话:13882825195 李老师  蜀ICP备1700605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