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AP手机版 保存到桌面加入收藏设为首页
网站公告

减负,责任在谁

时间:2019-04-09 21:59:21   作者:   来源:   阅读:132   评论:0
内容摘要: 减负,在当下,又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从北京的减负“京八条”到太原的“并十条”,减负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或者说,它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老问题,已经成为教育的痼疾,从来就没有脱离过人们的视野,似乎永远难有解套之时。 为什么会这样?一提起减负,从家长到教师,从校长到局长,都有很多话要说,有一点毫无疑问已经形成共识,就是童年本应...
    减负,在当下,又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从北京的减负“京八条”到太原的“并十条”,减负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或者说,它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老问题,已经成为教育的痼疾,从来就没有脱离过人们的视野,似乎永远难有解套之时。
    为什么会这样?一提起减负,从家长到教师,从校长到局长,都有很多话要说,有一点毫无疑问已经形成共识,就是童年本应是美好的,学生本应无忧无虑地生活,快快乐乐地学习。
    但说归说,一落实到行动上,却都行动各异。教师害怕学生“吃不饱”,布置大量的习题;家长害怕学生“学不好”,给孩子报各种特长班、培训班;校长害怕成绩“掉下来”,甚至成了集体补课的“帮凶”。
    当然,这种情况正在发生改变,越来越多的教育行政部门勇于承担起自己的责任,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减轻学生身上的负担。这样的变化,值得庆幸,说明一些部门已经意识到,教育应该追求什么,应该摒弃什么。
    可是,另一种情况产生了:当政府部门出台政策,以制度的方式规定了学生在校时间、作业量等,家长却持以怀疑与否定的态度开起了“倒车”,把孩子的负担从课堂延伸到课外乃至“双休日”,于是出现了“学校减负,家长加负”的现象,甚至有人主动要求学校不要太放松,“希望学校把放学后的学生也管起来”,“学习,本来就是一件苦事,孩子太闲了,不利于成长”……这样的论调,我们听到了太多。
    更可怕的是,在这样的舆论环境中,很多地方的减负减着减着就徒具形式,转了一大圈,重新回到了原点。
    在很多家长看来,似乎减负等同于成绩下滑,增负等同于成绩上升。但这两者的关系其实并不是一种正比例关系。教育自有其内部规律可循,增负并不等同于增效,说得更严重一点,有时增负不但没有效果,反而带来恶果。它扼杀了孩子的兴趣和乐趣,戕害的是孩子的想象力与创新力,损伤的是孩子的长远利益。
    或许,很多家长会辩解,评价方式不改,为了让孩子考一个好的小学、中学、大学,我们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但是在评价方式不变的情况下,我们是否只能毫无作为?我想,这是不对的。减负是公共责任,教育行政部门是这个公共责任机制运转起来的关键。但减负也是个体责任,从家长到教师,再到校长,都应该守土有责,承担起那份沉甸甸的责任。所谓的教育舆论是由每一个教育人的声音共同形成的,所谓的教育环境是由每一所学校、每一个家庭共同构成的。孩子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而我们每个人要做的是,从自己做起,为他们的生命负责,为他们的未来负责。
 
 

相关评论
地址:达州市经开区105号 联系电话:13882825195 李老师  蜀ICP备17006054号-4